袁林杰:以“如我在诉”之心,护公平正义入民心

2025-08-29 15:18
来源: 袁林杰
    浏览: 141

从我踏入法院大门至今,28年的时光在卷宗翻阅声、庭审敲击声中悄然流逝,其中有20多个年头是扎根基层法庭,与乡邻百姓打交道。4年前,我正式成为一名员额法官,“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句话,便从职业准则升华为沉甸甸的使命——它像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我审理每一起案件的路,也让我清醒认识到公平正义既要“不缺席”,更要“快抵达”。

一、守廉洁:以“轴”护底线,让人情让位于法律

法院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而法官是这道防线前的“守门人”。我深知,法官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个人,更关乎法律的尊严、群众对司法的信任。尤其在注重人情的社会里,总有人觉得“办事靠关系、办案找熟人”,案件刚到法庭,当事人的请托便接踵而至,有人想请吃饭、送特产,有人托熟人打招呼,甚至直言 “怕对方找人,自己不找就吃亏”。但我始终把“清正廉洁”刻在心里。“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这句朴素的老话,是我抵御诱惑的“警钟”。我清楚,只有不碰纪律红线、严守党纪法规,面对当事人的不当诉求时,才能硬起腰杆指出问题;撰写判决书时,才能心无旁骛以事实为依据,不被人情世故裹挟。

在孔垄法庭的三年,我用一次次“不留余地”的拒绝、一次次“依法办事”的坚持,让当事人逐渐明白:“托关系、走后门” 没用,只有证据和法律才管用。有人背后说我 “轴”,说我“说话太直、不懂变通”,但我甘愿做一名直来直去的法官,因为我知道,法官的职责不是“圆滑处世”,而是守护法律的刚性;不是“不得罪人”,而是让每一份判决都经得起民心和时间的检验。

二、聚合力:三人成 “铁三角”,以协作破难案

孔垄法庭只有三名干警,人不多,但个个是“精兵强将”。截至今年8月,我们共收案270件、结案237件,结案数稳居全院前列。这份成绩,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而是我们三人拧成一股绳、全力协作的结果。

法官助理李梁勇是团队的“笔杆子”和“活法典”。我要花两天时间撰写的文书,他凭借扎实的法律功底和高效的文字能力,两小时就能拿出初稿;面对复杂案情,他总能快速梳理法律关系,说起法条来头头是道。每次遇到难案、繁案,我都会让他担任庭审记录,既能让他全程掌握案情细节,也能在后续文书撰写中充分发挥特长。有他做“后盾”,我才有啃下“硬骨头”案件的勇气。书记员钱坤则是“调解先行者”。他从不会把工作局限在“记录、送达”上,每次送传票时,都会主动和当事人拉家常、聊诉求,悄悄摸清矛盾症结,提前为调解铺垫;案件受理后,他更是不厌其烦地打电话沟通,不少案件我还没来得及接触,就被他在庭前化解了。他的“提前介入”,不仅大大减轻了我的工作量,也让很多矛盾在萌芽阶段就得到化解,避免了进一步激化。

今年6月的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至今让我印象深刻。原、被告的经济往来跨度时间长,账目混乱复杂,双方各执一词、情绪对立,案情复杂程度远超预期。面对堆积如山的转账记录和借条,我们没有慌:李梁勇加班加点梳理资金流向,制作清晰的账目对照表;钱坤反复联系双方,逐一核实每一笔款项的用途和背景;我则结合两人的工作成果,组织了四次庭审质证,一点点厘清事实脉络。最终,混乱的账目“浮出水面”,原本剑拔弩张的双方也放下对抗,心服口服地达成了调解协议。那一刻,我深刻地体会到:团队协作,才是基层法庭破难案、提质效的“制胜法宝”。

三、重调解:以温情化矛盾,让“案结”更“事了”

基层法庭的案件,大多是“家长里短”的婚姻家庭纠纷、“来往借贷”的经济纠纷。这些案子看似“小”,却连着群众的生活安稳、情感福祉。因此,“力争调解”成了我办案的重要原则。比起一纸判决,调解更能化解当事人之间的隔阂,实现案结事了人和,让司法多一份温度。

就拿婚姻纠纷来说,一方起诉离婚,往往是矛盾积累到极致的爆发。“清官难断家务事”,要简单评判谁对谁错,很容易,但要真正解决问题,却需要耐心。我接手这类案件后,总会结合辖区习俗多问几句:“分居多久了?去年春节一起过的吗?有没有给对方母舅家送节?” 从这些细节里,就能看出双方感情的真实状态。如果是一时冲动吵架、分居时间短,我会从“子女成长”“家庭责任”入手,拉着双方回忆过往的好,劝他们再给彼此一次机会;如果感情确已破裂、无和好可能,我也会引导双方理性协商财产分割、子女抚养问题,尽量减少对家人的伤害。

在冯某诉王某返还彩礼一案中,我曾组织过三次调解,都因双方分歧太大而无果,甚至已经写好了判决书。但在送达判决书前,我还是抱着“再试一次”的想法,再次把两人请到法庭,最终促使他们达成了调解协议。还有熊某诉张某的民间借贷纠纷,双方对抗情绪特别激烈。我和李梁勇、钱坤一起加班,逐笔核对转账记录、聊天录音,把“模糊的争议”变成“清晰的事实”。最终,被告不仅心服口服,还主动认错,和原告握手言和。我始终坚持,只要有一丝调解希望,就不能放弃,调解结案不仅能提高效率,更能真正实现案结事了,让当事人切实感受到司法温情。

四、快判决:以效率践承诺,让正义不“迟到”

当然,调解并非万能。有些案件,因为当事人个性差异大、核心诉求分歧无法调和,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达成一致。这时,“及时判决”就成了我必须坚守的准则。拖延的判决会让当事人的权益“悬空”,高效的审判才是对公平正义的及时回应。

2025年上半年,我的办案进度相对来说比较靠前,这并不是因为我办案能力比别人强,水平比别人高,只是因为我付出的时间比别人多而已。白天开庭、接待当事人,晚上就留在办公室梳理案情、撰写判决书;周末别人休息时,我会加班加点反复研究法条、参考类案,确保每一份判决都“事实清楚、说理充分”。我认为勤能补拙,案件数量有这么多,想偷懒也偷不了,躲也躲不掉。基层法庭的案件数量越来越多,工作强度越来越大,但每一起案件的背后,都是当事人对法律的信任、对公平的期待。我始终牢记自己作为人民法官的办案职责,只有努力办好每一起案件,才能不辜负当事人的信任和期望 

28年司法路,20载基层情,4年员额法官使命。从青涩到成熟,从懵懂到坚定,我始终记得踏入法院时的初心:为群众办实事,为正义守底线。未来,我仍会坚守清正廉洁底线,和团队一起并肩作战,在“调解”中传递温情,在“判决”中彰显正义,不断改进办案方法、提升办案质效,力争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句话,不仅是高悬的明灯,更是群众触手可及的真实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