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穿上司法警察制服的那一刻起,二十余载春秋流转,“为人民服务”五个字早已超越简单的口号,化作滚烫的烙印,深深嵌入我职业道路的每一寸轨迹。在法院的方寸天地间,我身兼司法警察与执行员双重身份,岗位虽无惊天动地的壮举,肩头却扛着让法律从条文走向实践、让群众胜诉权益从“纸上权利”变为“手中实惠”的千钧之重。
初入法警队伍时,我的战场在法警大队,刑事案件的押解、看管、值庭是日常的主旋律。每次值庭前,细致检查装备、反复熟悉案情是雷打不动的流程,指尖触碰到警棍、手铐的冰冷金属,心中涌起的却是对守护正义的温热责任感。庭审中,警容严整是基本要求,高度警惕是本能反应,被告人眼神里的一丝闪躲、旁听席上一声无意的咳嗽,都可能暗藏隐患,容不得半分懈怠。我深知,站在法庭之上,我不仅是执法者,更是公平正义的“移动屏障”:挺拔的站姿,是对法律尊严的无声彰显;敏锐的观察,是对审判秩序的坚实守护,每一个细节都在为刑事审判的顺利推进筑牢防线,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添砖加瓦。
2013年,岗位调整让我走进执行局,从此踏上了攻克执行难的征途。常听人说,执行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可亲身经历后才明白,这一公里往往遍布荆棘:有被执行人百般推诿、耍赖抵赖的狡黠,有财产线索隐匿难寻、查控受阻的困境,更有申请执行人眼中满含期待却又交织焦虑的目光。胜诉判决书上的白纸黑字,要真正变成当事人手中的真金白银,靠的不只是法律赋予的权力,更需要一颗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的同理心。
执行工作从无固定 “套路”,面对千差万别的案件与被执行人,既需灵活应变的智慧,更需较真到底的韧劲。针对5万元以下的小标的案件,我习惯先借助执行网络查控系统,对被执行人名下有财产的银行卡、微信、支付宝等账户逐一冻结。数字支付普及的当下,切断支付通道,能让被执行人真切感受到法律的约束力,倒逼他们从“拖延应付”转为“主动履行”。但我从不会“一冻了之”:手机里存着密密麻麻的案件台账,标注着每一个需跟进的账户;每周定期重复查询,哪怕有几百元款项进账,也第一时间联系银行扣划、尽快兑付给申请执行人,生怕耽误了他们的紧急用款需求。
而面对标的额较大的案件,网络查控只是起点,更多功夫要下在“脚下”。曾有一起涉企借贷纠纷执行案,申请执行人是一家小工厂,几十名工人围着厂长讨薪,厂长找到我时声音都在颤抖:“法官,拿不到这笔钱,厂子就完了,工人们也没法生活!” 我在安抚厂长情绪的同时,引导他回忆被执行人可能的财产线索;随后带着团队顶着盛夏烈日,一次次奔赴被执行人位于郊区工业园的厂房、仓库实地调查。仓库里没有空调,闷热得像蒸笼,我们蹲在地上翻找账本,汗水浸透警服,紧紧贴在背上;为核实土地权属,又多次往返自然资源局、不动产登记中心,光是梳理抵押、租赁、查封等瑕疵就用了整整一周,每一个细节都不敢放过 —— 生怕因信息遗漏影响后续拍卖。最终,厂房成功拍卖,工人们拿到拖欠已久的工资时,脸上露出的久违笑容,成了我心中最珍贵的“勋章”。
执行之路不仅有“力度”,更应有“温度”。我始终坚信,法律的权威不在于“冰冷的强制”,而在于“理性的守护”。遇到确无履行能力的被执行人,我从不会简单粗暴地采取强制措施。曾有一位被执行人,原本开着小餐馆,疫情后生意失败,欠下十几万元债务,家中还有瘫痪在床的老母亲要照顾。在依法查封他名下唯一住房时,看到老人躺在床上满是不安的眼神,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我主动联系申请执行人,将被执行人的实际困境一五一十说明,反复沟通协调。最终,申请执行人被打动,同意分期还款,双方达成和解。那一刻我更加明白:执法既要维护法律尊严,也要保障被执行人的基本权利,唯有如此,才能让更多人理解执行、配合执行。
2025年上半年,我执结案件130余件,执行完毕率54.63%,执行到位1350余万元,标的到位率65.69%。这些数字在旁人眼中或许只是报表上的冰冷统计,但在我心里,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期盼得以落地,一个市场主体的权益得以保障,一份公平正义的承诺得以兑现。每当看到申请执行人领回案款时释然的笑容,听到他们握着我的手一遍遍说着“谢谢”,所有的奔波与疲惫都烟消云散,内心又会重燃前行的动力。
如今,时光在我的发间添了白发,在眼角刻了皱纹,但我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与执着,丝毫未减。未来的执行路上,或许明天还要下乡找被执行人核实财产,或许下周还要熬夜整理拍卖材料,或许仍会遇到不理解、不配合的当事人,但我不会退缩。因为我知道,我的每一次奔波、每一次坚守,都是在为兑现胜诉权益尽一份力,都是在为法治中国的建设添一块砖。这份初心,我会一直守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