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刚入额不久、资历尚浅的年轻法官,能被组织信任,赋予法庭负责人的重任,我内心既满怀对基层司法工作的憧憬与向往,又深知肩上扛起的是沉甸甸的责任,难免萦绕着几分忐忑。今年初,我便怀揣着这份复杂而滚烫的心情,走进了五祖法庭的大门。
初临“战场”:积案如山压顶,焦虑重重难眠
初到五祖法庭,现实便给了我一个措手不及的“下马威”。我与一名法官助理、一名书记员组成的三人团队,要直面的是700余件积案的“硬骨头”!这个数字像一块巨石,重重压在我的心头。望着办公室里堆积如山的卷宗,看着排期表上密密麻麻的开庭安排,再瞅瞅我们略显单薄的人力配置,焦虑如潮水般将我淹没。那些日子,我常常在床上辗转反侧,脑海里翻来覆去都是案件细节、审理期限、当事人期盼的眼神……那种手足无措的焦灼,至今想来仍历历在目。
稳住阵脚:理清脉络破局,团队同心发力
焦虑终究解决不了问题。我清醒地知道,作为法庭负责人,必须率先调整状态,在迷雾中找到前行的方向。第一步便是“摸清家底”,我们立刻对所有积案展开全面梳理,按案由分类、难易分级、紧急排序,让每一件案子都“有迹可循”,做到心中有数、靶向发力。第二步优化流程提效,我们大幅增加日常开庭频次,把时间掰成碎片用,争分夺秒推进审理进度。而第三步,也是我认为最关键的一步,便是深挖团队潜力,让全员参与案件调处。
经过细致观察,我发现庭里的两位伙伴各有闪光点:法官助理思维敏捷,自带亲和力;书记员耐心细致,沟通能力突出。“调解从不是法官的专属战场,我们是并肩作战的集体,每个人都能发光发热!”在我的鼓励下,法庭逐渐形成 “人人可参与调解,人人能制作协议” 的工作模式。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各自的优势互补协作。对适合调解的案件,我们见缝插针做工作;为了让更多案件画上句号,加班加点成了常态。中午短暂的休息时光、傍晚下班后的静谧时刻,常常是我们埋头撰写文书、钻研案情、外出送达的 “黄金时段”。办公室的灯,也总是为了那份责任,亮到深夜。
感恩援手:全院同心托举,共渡攻坚难关
面对如此庞大的积案量,单靠我们三人之力,确实难以在短期内实现有效突破。我多次向院领导汇报困境,恳请支持。领导们高度重视,经过审慎研究与统筹协调,最终决定将部分符合条件的积案移交院机关办理。这对我们法庭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为我们卸下了沉重的包袱,让我们得以集中精力攻克剩下的“硬骨头”。这份“全院一盘棋” 的担当,这份无私援手的情谊,让我深深感动,也倍加珍惜。没有院党组的坚强后盾和兄弟庭室的鼎力支持,我或许很难在短时间内打开工作局面。
难忘一课:调解藏着温度,司法连着民心
在众多案件中,一起婚约财产纠纷案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也让我对基层调解工作有了更深刻的领悟。那天的开庭场面,堪称我职业生涯以来的“大场面”——双方当事人连同各自的亲戚朋友,浩浩荡荡几十号人挤满了法庭。庭审中,双方情绪激动,言辞如刀。男方坚持要求女方退还全部彩礼和“五金”,女方则矢口否认收受财物,将分手责任全推给男方。男方一听怒火中烧,当场拍案怒斥,双方几度情绪失控,险些酿成肢体冲突。
面对这剑拔弩张的局面,我意识到“硬判”或许能了结案牍,却可能埋下更深的矛盾隐患。我决定先深挖矛盾根源,经过耐心沟通得知,男方已重新恋爱至谈婚论嫁阶段,急需这笔彩礼周转。这正是案件的关键突破口!我果断采用“背对背”调解方式,将双方分开逐一疏导。调解过程异常艰难,双方态度强硬,好几次谈至中途便不欢而散,当事人怒气冲冲摔门而去。挫败感如潮水般袭来,但想到案件悬而未决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我告诉自己:绝不能放弃!
我放下所谓的“法官身段”,拉着当事人的胳膊反复劝说:“阿姨,您消消气,咱们再想想两全的办法……”“叔叔,您看这样行不行,咱们各退一步……”“大哥大姐,都冷静下,咱们最终是为了把问题解决了,对吧?”……我用最真诚的态度、最朴实的称呼拉近与当事人间的距离,试图融化彼此心中的坚冰。庭里那位特别有耐心的书记员,也陪着情绪激动的女方家属聊了许久,一点点疏导他们的情绪。当双方在调解协议上郑重签字,女方当场退还款项时,法庭里紧绷的气氛瞬间消散。更让我意外的是,刚才还怒目相对的双方当事人,竟主动握手言和。双方家属也纷纷走上前,紧紧握住我的手连声道谢。那一刻,所有的疲惫与委屈都烟消云散。虽然那天下班已近晚上七点,归途的晚风却带着甜味,心里涌动着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与价值感。
基层法庭的工作确实辛苦,却也是最能锤炼本领、最能践行司法为民情怀的地方。这几个月,我在焦虑中摸索,在压力下成长,更收获了无数感动与宝贵经验。我深知距离一名优秀的法庭负责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工作中仍有诸多不足亟待改进。但未来,在院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在同事们的持续帮助下,在五祖法庭这个小团队的共同奋斗下,我定会带着这份初心与担当,坚定信心,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