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死债消”,还是“子权父继”?黄梅法院巧解 “死无对证”困局

2025-08-21 16:57
来源: 独山法庭
    浏览: 165

近日,黄梅法院独山法庭成功调解一起特殊的民间借贷纠纷案。这场调解不仅为年近七旬的失独五保户何某讨回了欠款,破解了“死无对证”的维权难题,更让“子权父继”的法治理念在情理交融中深入人心,成为温情司法、服务为民的生动注脚。

一张欠条背后的晚年期盼

夏日的午后,何某紧攥着一张泛黄欠条,颤巍巍地走进独山法庭。面对老人眼中交织的期盼与无助,法庭干警立刻上前搀扶接待。经了解,何某是独山镇某村的五保户,唯一的儿子早已离世,手上的欠条是儿子生前留下的凭证,显示同村村民唐某曾向其借款55000元。如今何某年事已高、身患疾病,又无亲无故,这笔欠款成了他改善老年生活、治病就医的一份重要期盼。

考虑到何某行动不便且缺乏法律意识,法庭干警耐心细致地询问事情经过,根据其口头陈述代为整理诉讼材料,全程协助完成签字确认等流程。承办法官在向村委会核实何某的五保户身份及经济困难状况后,主动释明司法救助政策,手把手帮其填写申请表,成功为他申请了诉讼费缓减免,让老人在司法程序的起点就感受到温暖。

千里追“信”破僵局

立案后,第一个难题便接踵而至:被告唐某长期在外务工,与村里联络甚少,踪迹难寻。按照法律程序,案件完全可以适用公告送达,但这会大幅拉长诉讼周期,更难以实现真正的案结事了。承办法官没有图省事走捷径,而是转变思路,通过多方走访村民、排查线索,最终成功获取了唐某的联系方式。

然而沟通之路并不顺畅。唐某起初拒不接听法庭电话,接通后又矢口否认借款事实。面对僵局,承办法官秉持着“案结事了人和”理念,反复拨打电话沟通,在法理与情理的双重感召下,唐某终于承认借款事实,却又抛出新的争议点:一是主张欠款对象是何某儿子,如今人已去世应“人死债消”,何某无权追讨;二是辩称已偿还部分款项,不认可欠条上的金额。

法理情交融明是非

针对唐某的辩解,承办法官展开了细致入微的释法明理工作。针对“人死债消”的错误观念,法官明确指出:“被继承人的合法债权属于遗产范畴,继承人有权依法继承并追讨,这是法律的明确规定。”同时在情理上耐心引导:“‘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是全社会公认的朴素道理。何某年近七旬,痛失独子后无依无靠,这笔欠款不仅承载着他对儿子的思念,更是他治病养老的重要依靠,于情于理都应偿还。”

一番法理清晰、情理真挚的疏导,让唐某的态度逐渐软化。经过多轮沟通,双方就欠款数额达成一致意见。考虑到唐某身处外地,承办法官随即引导双方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在线签署分期付款协议,让这起跨越千里的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小案件承载大民生,小法庭彰显大作为。这起案件的成功调解,不仅是独山法庭为弱势群体畅通维权通道的生动实践,更成为基层司法弥合法律条文与民众朴素认知鸿沟的鲜活样本“子权父继”的现代法治理念取代了“人死债消” 的旧有观念,也让“欠债还钱”的朴素道理与法律条文形成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