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黄梅戏,家和万事吉

2024-10-08 17:03
来源: 政治部
    浏览: 1065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以其悠扬动听的唱腔、细腻入微的表演和丰富多彩的剧目广受喜爱。如何在法院文化中融“黄梅戏”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用文艺滋养法治情怀,用文艺传承法治精神,助力能动司法既解法结、又解心结,一直是黄梅法院努力的方向。基于这一初衷,黄梅小戏《家事调解室》应运而生。

image.png

《家事调解室》的“渊源”起于2023年。为深化“黄梅有戏,书香梅法”法院文化品牌建设,在县委“黄梅戏唱讲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工作的推动下,黄梅法院全力打造了原创小型黄梅戏《家事调解室》。在专业黄梅戏曲老师的助力下,选角、培训、排练,有条不紊。历经3个多月的时间,6位法院青年干警演员把法庭搬到表演台上,将真实的调解过程融入黄梅戏曲文化,通过22分30秒的真情表演,情景再现了法院干警在专门设计的家事调解室内通过用心、用情的巧妙调解,促使闹离婚的夫妻二人敞开心扉、重归于好,未成年子女重展笑颜的感人故事。该小戏一经推出,就在同批宣讲节目中崭露头角,反响热烈。

2024年,《家事调解室》再次重现舞台,精彩再续却面临重重困难。在参与2023年节目创作的6位主演中,有2名干警因工作调动和身体原因,无法再继续参演;原本时长约22分30秒的剧本也要删减修改,确保将表演时间控制在10分钟之内。然而留给大家的准备时间,却只有1个多月。

在经费极度紧张的情况下,黄梅法院再次邀请了黄梅县戏剧院的资深导演参与小戏的编排指导。剧本在历经七次修改打磨后终于定稿,重新选取的5名演员也已到位。这5名演员均系来自黄梅法院办案部门的青年主力,为了在短时间内让作品呈现最佳的表演效果,他们身兼办案、表演重任,每日在法院、剧院间来回奔波,主动放弃周末休息时间,不分昼夜加紧排练。导演老师耐心指导身段表演和唱腔技巧,演员们也在重复排练中不断打磨演技,改进表演方式,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回炉重造的《家事调解室》“羽翼渐丰”、日益完美。

9月21日,重新排演的《家事调解室》首次亮相于黄冈、鄂州两地法院联合开展的“青春告白祖国 奋斗献礼华诞”青年干警读书班成果展示活动,现场好评不断。9月29日,《家事调解室》代表黄冈两级法院参加全省法院“学思践悟习近平文化思想 弘扬新时代法院文化 致敬身边英模”的迎十一文艺展演活动,完美收官。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家事调解室》得以顺利在舞台上精彩呈现,无不浸透着演员们的汗水和努力,也离不开幕后文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从策划组织到现场指挥,从收集素材到台本撰写,从演员排练到视频制作,从服装造型到后勤保障……台前幕后,每个人都认真演绎着属于自己的角色,纵操劳辛苦,但始终坚守;虽挥洒汗水,但从未抱怨。

《家事调解室》真实反映了黄梅法院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积极推进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的工作成效,体现了干警在司法实践中怀爱民之心、解民众之忧的为民情怀,真正让群众在传统的黄梅戏曲文化熏陶中潜移默化地领悟到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深远意义。

未来,黄梅法院将立足法院审判工作实际,借助县域黄梅戏文化底蕴,依托“黄梅有戏,书香梅法”法院文化品牌,创作更多“法院文化+黄梅戏”深度融合的普法宣讲作品,真正做到普法细无声、解纷于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