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法院:倾力调解化干戈,七旬邻里续和谐

2025-09-02 15:56
来源: 蔡山法庭
    浏览: 277

“多亏法官这么上心,我们老哥俩几十年的邻里情总算没断!” 近日,在黄梅法院蔡山法庭内,两位年过七旬的老人紧紧握手,脸上满是释然。这场历时数日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纠纷,最终以双方自愿达成调解协议画上圆满句号,不仅实现“一案结、多案了”的高效解纷目标,更让破裂的邻里关系重归和睦,成为基层司法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缩影。

邻里积怨引冲突,矛盾升级陷僵局

纠纷的原被告双方系同村邻里,均已年过七旬,原本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熟人,却因日常琐事的反复摩擦逐渐积累怨怼。一次口角争执中,情绪激动的两人发生肢体冲突,导致一方身体受伤。事后,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对立情绪愈发激烈,先后向蔡山法庭提起诉讼,昔日邻里俨然成了对簿公堂的当事人。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第一时间梳理案情,敏锐察觉到这起纠纷的特殊性:若简单依法判决,虽能了断当下案件,却难以化解两人心中的积怨,甚至可能让矛盾进一步升级,两位老人或将陷入漫长的诉讼消耗,多年邻里情谊也会彻底破裂,后续还可能引发新的矛盾冲突。“解纷不能只看‘案结’,更要追求‘人和’,得想办法帮他们打开心结。” 承办法官暗下决心,要以实质性化解纠纷为目标,让司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多元联动破壁垒,情理交融促和解

为打破双方“零沟通”的僵局,蔡山法庭摒弃就案办案的思路,主动启动多元解纷机制。承办法官牵头,迅速联合镇政府综治办、司法所、村委会等基层力量,组建起专项调解工作组。考虑到两位老人年事已高,且对乡土人情更为认可,工作组决定深入村里开展调解,用“接地气”的方式拉近与当事人的距离。

调解过程中,工作人员并未急于讲道理、定是非,而是先当“倾听者”——分头与两位老人促膝长谈,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委屈和抱怨。“大爷,你俩抬头不见低头见,为这点事伤了和气不值得”“法律既要保护权益,也讲邻里情分,咱们得找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从“远亲不如近邻 的传统俗语,到《民法典》中关于侵权责任的具体规定,工作人员既用情感疏导化解对立情绪,又以释法明理厘清责任边界,一点点消融两位老人心中的“坚冰”。

针对双方争议的赔偿金额、责任划分等焦点问题,工作组多次召开碰头会,结合案件事实和当地实际情况,反复测算、权衡,为双方寻找利益平衡点。有时为了一个细节,工作人员会往返于两家之间多次沟通;遇到老人情绪反复时,又会耐心安抚、重新梳理,用真诚与坚持赢得当事人的信任。

握手言和续温情,司法为民获点赞

“法官和干部们跑前跑后,都是为了我们好,我也不想再揪着过去不放了。”在工作组的不懈努力下,态度强硬的两位老人逐渐松口,原本紧绷的情绪慢慢缓和。最终,在蔡山法庭的主持下,两位老人坐在了一起,坦诚沟通后自愿达成调解协议:受伤一方获得合理赔偿,双方就所有关联争议一并了结,从此互不追究。

签署协议的那一刻,两位老人紧绷的眉头彻底舒展,主动伸出手向对方道歉,多年的隔阂在握手间烟消云散。“谢谢法庭的同志,不仅帮我们解决了问题,还保住了邻里情!” 他们紧紧握着承办法官的手,不住地表达感谢,对法庭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司法为民的工作作风赞不绝口。

此次纠纷的成功化解,是蔡山法庭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具体实践。近年来,蔡山法庭始终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积极联动基层治理力量,用多元调解、情理交融的方式化解矛盾,既减轻了当事人的诉讼负担,又修复了社会关系,让司法温情浸润基层,为乡村和谐稳定筑牢法治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