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黄梅法院大河法庭成功调处一起因银行操作失误引发的款项归属纠纷,在依法维护当事人刘先生合法权益的同时,生动诠释了司法调解高效便民、法理相融的独特优势,赢得群众广泛认可。
刘先生在为已故父亲办理工资卡注销手续时,意外发现父亲账户内有一笔资金因银行操作失误,被错误转入另一位与其父亲同名同姓的刘女士账户中。为追回该笔合法遗产,刘先生多次主动与刘女士沟通协商,然而刘女士却以“款项已到账、属合法所得”且自身银行卡已注销为由,拒绝退还钱款。多次协商无果后,刘先生无奈之下,向黄梅法院大河法庭提起诉讼,寻求司法帮助。
大河法庭收到刘先生的立案申请后,承办法官迅速查阅银行转账记录、账户流水等关键证据,经过细致核查,明确银行错转事实清晰,案件法律关系明确。考虑到本案争议不大、双方无实质性矛盾冲突,为最大限度降低当事人诉讼成本、提升纠纷化解效率,承办法官决定组织双方开展庭前调解,力求尽快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调解过程中,承办法官精准把握双方诉求与心理,循序渐进开展沟通工作。向刘女士逐一出示银行出具的操作失误证明、原始转账凭证等关键材料,清晰界定该笔款项属“误转”,并非因赠予、支付等行为转账,从事实层面打破刘女士的认知误区,同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不当得利的法律规定,耐心向刘女士释法明理,明确告知“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取得的利益”,同时详细说明拒不返还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让其充分认识到自身行为的法律风险。在兼顾法理与情理的情况下,引导双方换位思考,让刘女士体谅刘先生追回父亲遗产的情感诉求,也充分考虑刘女士对退款后自身权益保障的顾虑,针对性提出“当场核对款项金额、现场完成转账退款”的解决方案,彻底消除双方的担忧与疑虑。
在承办法官“法、理、情”相结合的耐心沟通与引导下,刘女士最终认识到自己占有该笔款项缺乏法律依据,主动同意当场通过银行转账方式,将款项如数退还给刘先生。刘先生对调解结果十分满意,双方当场签署调解协议,这起因银行错转引发的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本案的成功调处,不仅通过调解方式快速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减少了诉讼程序带来的时间与精力消耗,更以实际行动彰显了司法为民的温度与司法公正的力度,也进一步凸显了人民法院在发挥司法职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