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黄梅法院执行局高效执结一起因离婚纠纷引发的子女探视权纠纷,执行法官在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全程跟踪案件进展,主动协调、贴心服务,不仅保障了申请执行人张某的法定探视权,更让孩子在佳节与父亲实现团圆,用司法温情守护了亲子间的情感纽带,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
该案中,申请执行人张某与被执行人杨某原系夫妻,经法院判决离婚后,婚生小孩抚养权归杨某所有,张某按月支付抚养费,并依法享有探视子女的权利。今年端午节期间,因杨某携带孩子在外地务工,未能配合张某行使探视权,眼看国庆中秋双节将至,渴望与孩子团聚的张某在节日前夕向黄梅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希望能在这个重要节日里见到孩子。
案件进入执行过程中,承办法官在梳理案情后敏锐地意识到,探视权纠纷的执行核心在于实现父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而非简单的财产交付或行为禁止,直接采取强制措施可能激化矛盾,且不利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考虑到被执行人杨某常居外地,往返不便,且探视时间、方式等具体细节需要双方沟通协商,传统的现场执行模式面临现实困难。执行法官决定打破空间限制,依托微信平台创建了一个由执行法官、张某、杨某三方组成的微信群,将执行工作从“线下”搬到“线上”,让沟通更及时、协调更高效。
微信群建立后,法官首先明确群内沟通的严肃性与目的性,一边耐心向双方释明探视权是法定权利,协助探视也是法定义务;一边从情理入手,引导双方放下过往矛盾,以孩子的感受为重,共同商议节日期间的探视方案,让双方意识到保障孩子与父母的情感联结才是对孩子成长最有力的守护。
假期临近,执行法官始终将此案放在心上,即使在节前工作繁忙时段,仍利用碎片化时间在群内主动跟进,每天询问双方沟通进展,针对杨某提出的“务工期间不便接送”“孩子作业安排冲突”等实际问题,逐一给出协调建议;对张某担心的“探视时间无法保障”等顾虑,及时向杨某传递诉求,搭建起双方信任的桥梁。经过法官的多轮线上调解与细节沟通,双方最终在群内达成一致:孩子一放假,杨某便将孩子送至双方约定的中转站,由张某接走孩子,父子俩共度四天假期。
“国庆探视是否已经完成?”“是的,准备明天回,感谢法官协调!”10月3日,执行法官在微信群内跟进案件的落实情况,张某在群内分享与孩子相处的温馨时光。得知这场跨越地域的“父子团圆”得以实现,执行法官心里的石头也落了地。
此次案件的成功执结,是黄梅法院执行局践行“如我在执”理念的生动实践,执行法官在节假日期间主动担当、全程跟踪,利用微信群这一“微创新”打破了空间壁垒,既降低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又让对抗的双方走向合作,最终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后续,黄梅法院将继续秉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执行措施、创新工作方法,尤其在节假日等特殊节点,主动靠前服务,用更贴心、更高效的执行工作,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