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黄梅法院以全市法院“营商环境提升年”为契机,思“破题”之策、寻“解题”之法、行“答题”之道,全力答好优化营商环境这道“必答题”,打赢了优化营商环境这场“翻身仗”,“探索‘执破融合’机制”被纳入全省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先行区创建试点,获省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通报表扬。
思“破题”之策,明晰营商环境优化方向
全面落实“一把手”工程。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推进,作为本院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定期召开工作调度会,安排部署工作,带头承办、督办优化营商环境重点工作和涉企重点案件。
全院树牢“一盘棋”思想。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全院中心工作,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暨涉企案件快速办理工作指引》《加强“立、审、执、破”一体化衔接配合的办理流程》等机制文件,推动立审执衔接配合,对涉企案件开通绿色通道,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
全力谋划“一张图”部署。制定2024年“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年”工作方案,申报“探索‘执破融合’机制”创建项目,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分工,实行“月安排、双月通报、季督办、年评比”工作模式,形成工作闭环。
寻“解题”之法,找准营商环境症结核心
走访企业上门“问需”。推行院庭长与重点企业“一对一”联系制度,深入辖区企业,倾听企业心声,解答疑难困惑。2024年走访企业140余次,为企业解决问题41个,推出司法助企发展意见46条。
案件评查把脉“问诊”。对涉企案件进行抽查评查,并将评查结果通知办案单位负责人,一并列入每月审管通报,纳入年终绩效考核范围。2024年评查案件2365件,发现并纠正问题51个,问责3人。
交流借鉴补短“问计”。多次组织干警前往武汉、十堰、宜昌等地法院调研学习,积极借鉴兄弟法院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先进经验,补短板、强弱项,创新服务企业司法举措23项。
行“答题”之道,提升营商环境服务质量
优化服务“出实招”。畅通涉企诉讼通道。推进立案“一网通办”、司法鉴定周期压缩、胜诉退费“免申即享”,涉企案件平均审理时长同比下降5.65天。落实经济影响评估。实行“企业自评+法院评估”,涉企案件评估率达100%。审慎、准确使用保全制度,引入第三方担保制度,依法解除保全措施4件,将对企业的影响降到最低。提高多元解纷质效。拓展“法院+”涉企纠纷调处机制。黄梅璟台施工合同纠纷案中,联合县政府、住建局、人社局等多部门参与调解,最终采用先调后判方式,于去年除夕这天为原告企业先行追回800万元工程款,让农民工兄弟过上“暖心年”,对被告企业解除部分保全措施,把司法对企业的影响降到最低,该做法被人民法院报报道。
护航企业“见真招”。严惩涉企犯罪安商。2024年审结串通投标等犯罪案件44件,审结职务侵占等侵害企业权益犯罪案件2件。法检“两长”同庭履职,公开审理明矾超标油条案,有力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强化权利保障护航。把依法强制和善意文明执行相结合,合理选择执行财产,巧用“活封活扣”措施,2024年办结涉企执行案件372件,执行到位2.04亿元,为156家企业开通“绿色通道”,为27家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开展信用修复暖企。将执行工作和信用体系建设有机结合,健全失信企业信用修复机制,及时将履行裁判义务的55家企业移除失信名单。
破产审判“谋新招”。推进“执破融合”。创新“执破融合”机制,成立全市首个执破融合中心,组建“执破融合”合议庭,2024年成功审结执破融合案件9件,实现了“以破促执”“以执促破”的良好效果。开展“府院联动”。出台《关于“僵尸企业”司法处置工作指引》,联动市场监管局筛查出“僵尸企业”,由市场监管局申请移交法院强制清算,促进企业优胜劣汰和市场资源高效配置,2024年审结强制清算案件10件。培育“四个一批”。某旅游公司“执转破转重整”案通过重整引进第三方增加投资,公司资产得到全面盘活,涉农债权清偿率100%,全国人大代表陈燎原给予充分肯定,入选湖北法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
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是一场持久仗,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025年,黄梅法院将继续强化支点意识,抬升发展标杆,马不离鞍、缰不松手,继续营造各类市场主体放心投资、专心创业、安心经营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让法治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器”。